廉江汶塘黎氏-黎氏族谱

五老抢救“宛在轩”文化遗址
2014-02-27  栏目:文化艺术
      本报讯    今年4月,本报刊发遂溪卜巢村发现据说是清道光的牌匾,及最近随着渝湛高速公路廉江段不断发掘出明代古文物和明古长城址后,廉江二中退休教师黎法华、黎剑镛和廉江市供电局等单位退休干部黎法玲、黎法义、黎法龙等五人越发急得坐不住,想方设法抢救正在湮灭着的廉城黎屋塘地下宝藏——“宛在轩”文化遗址。近日,五老向本报热线报料求助,以引起重视。
   为后代留下文化遗产
   “宛在轩,是廉江的文脉。”黎法玲老人激动地说。黎老说,年轻人越来越少人知道,在廉城黎屋塘“地上”(黎桢公文史)和地下(“宛在轩”地下文化遗址)都埋有宝藏,若不抢救,廉江的文脉就断了。
   黎法玲老人有自己的曲艺班,发烧友平时聚集吹拉弹唱。因祖先的缘故,5老一直都在收集整理有关“宛在轩”主人公,清雍正进士——黎桢的有关文化史料。
   黎桢公——学高官清,著有诗集
   黎桢原名黎正,因讳雍正而改桢,字伯端,号建峰。清康熙庚子科经魁,雍正甲辰科进士,官至户部山西司员外郎,终于清乾隆八年(公元1743年),享年66岁。黎桢是廉江古代三大文人之一。为人学高官清,刚正不阿,遭忌而以称病辞官返乡,闲居“宛在轩”,潜心读书,日手一卷,至老不倦。著有《光霁堂诗文集》等,藏于家中,后多亡佚。留世者有《宛在轩》诗二首。黎桢公死时,当朝宰相、年友王安国得讣报后,亲笔撰写《户部黎公墓志》以寄托哀思。
   被堙没的地下宝藏——“宛在轩”
   央视《鉴宝》节目前不久的一期,专家曾对持宝人在泰山发现的“模象”“泰山日出江山万里春”的9块天然粗石头,估价56万元。之所以“点石成金”,乃因天然所成。而黎桢公当年闲居的“宛在轩”,前面的水池下面就有价值连城的天然石像。
 “宛在轩”原就建在现廉城黎屋塘(今廉城文化宫内)处。黎屋塘原是一个占地约20亩的大水塘,形似“凸”字,突出的顶部就建有一座水榭,额书“宛在轩”三字。据考,“宛在轩”建于清雍正十二至十三年(公元1734至1735年)。“宛在轩”四面环水,东北西三面是栏河走廊,门前是平台、石阶,正中是客厅,左边是书房、右边是卧室。居此之人,秋冬枯水期可步行进出;春夏雨季则乘竹筏出入。
   “宛在轩”西南池底,有一片石灰石,约3亩大,石面平坦,大小不一,形状各异。有像鱼、虾、蟹、蛙等水上动物;有像锅、灶、砧板、菜刀等厨具;有像关刀、鼓、军旗等兵器;还有刚劲有力的“一”字石和最为吸引小孩玩耍的摇动石。这真是鬼斧神工,大自然之造化。但这些胜景平时真容难觅,浸于水下,只有在秋冬枯水期或排水捉鱼时,才得见其真面目。当石像露出水面时,高处鸟瞰,宛如一幅镶嵌在蓝绒上的白玉雕像。其中,鱼、虾、蟹、蛙等,像在水面浮游,栩栩如生,令人叹为观止。
    5个老人回忆起童年的所见所感:排水期间,每当傍晚,城内许多大人、小孩都到此游乐。大人欣赏石像,说古道今;小孩追逐戏水,乐而忘返。可惜,后因建筑而将其埋填。             
   
   
                             记者   林云曲      撰文    蓝军   摄影

adx.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