廉城老城区东南隅,有口水池名叫黎屋塘,塘之北首正中,有座水榭名叫“宛在轩”。
“宛在轩”是一座三间,三面栏河走廊,门口阁亭的砖木结构瓦房。房前是与房齐宽的门地,中有石阶直下池底,两边是栽种花木的园地。房的正室是客厅,左是书房,右是卧室。大门额书“活泼泼地”四字,阁亭直挂“宛在轩”牌匾。这里庭列图书,园栽花木,绿水缭绕,环境清幽,确是读书养性之所。居此之人,冬春枯水,可以步行进出;夏秋水满,要靠竹排摆渡。
何谓“宛在轩”?轩,是长廓或小室。宛,仿佛、逼真地。《诗经·秦风·蒹葭》:“宛在水中央”。“宛在轩”就是“水中小室”之谓也。轩主人在他的七绝《宛在轩》中写道:“轩外环池池外城,红尘隔断水盈盈。有时夜静同鱼乐,一叶浮空趁月明。”这就是“宛在轩”环境的写真。
“宛在轩”还有个美丽的传说,说轩主人欲在黎屋塘中建一水榭,作为读书养性之所。建水榭要在冬季排水期进行。正当轩主人备足材料,准备动工时,天气骤变,有暴雨将临之势,大家忧心忡忡。上帝有感轩主人的为人,速派天庭建筑师助他一夜之间建成。当暴雨来临时,“宛在轩”已屹立在水中央。这段佳话一直在民间流传。
“宛在轩”的主人是谁?清朝雍正甲辰科进士、户部员外郎、诰授奉直大夫黎正是也。黎正出身于世代书香之家,少青时期,敬亲孝友,沉潜好学,虽恬静醇谨,却以气节自负。他在朝廷任要职期间,表现才识精敏、洁已裕民,遇事刚正不阿。由于他为官清廉,不事权贵,故遭权贵排斥,遂称病辞官还乡。他为人重气节,淡名利,耻与权贵为伍,辞官还乡后,虽两袖清风,不怨不悔,怡然自得。他在七绝《宛在轩》中写道:“坐对青山面碧池,此中真趣有谁知?飘然—我全无物,八极神游自在时。”这就是黎正高风亮节的写照。
黎正在“宛在轩”中,他日手一卷,至老不倦,写出了《光霁堂诗文集》等著作;他课训儿孙,助教后学·培育出拔贡生,儒学教谕;赐举人,儒学训导等人;他会见各地州府官员中有识之士,迎接当朝宰相王安国三次过访和接受其祝寿寿章。故当时的“宛在轩”,名动四周,誉满遐迩,成了文化胜地,清廉象征,人人向往之所。
2005年6月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