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修地方志,是中华民族文化的一种优良传统。地方志是记载一定地区(或行政区划)自然和社会各个方面的历史与现状的综合性著述,涵盖的内容相当广泛,举凡一地的建置、沿革、疆域、民族、人口、山川、津梁、关隘、名胜、资源、物产、气候、天文、灾异、人物、文化、教育、宗教、风俗等,无所不包。宋代大史学家司马光称地方志为“博物之书”;清代方志学家章学诚赞誉方志是“一方之书”、“国史之羽翼”。方志有“辅政资治”、“国史取裁”、“弘宣风教”等功能。后人概括为“资治、存史、教化”三种作用。所以,方志一直受到历代政府的重视。
中国的方志源远流长,周代是方志的孕育期,雏形产生于秦汉,发展于魏晋南北朝,繁盛于隋唐五代,定型于宋代,元明时期继续发展,清代达到古代方志的鼎盛,民国时期有所创新,中华人民共和国时期的修志成绩,是历代不能比拟的。在留存至今的丰富古代典籍中,方志所占的比例不小,据不完全统计,现存旧时代志书有8200多种,约占现存古籍的十分之一。
广东旧志编修持续不断,据统计,广东现存旧志486种,居全国各省之第七位。在广东,汉晋南北朝是方志初创时期,志书数量不多,大约有15种。其中东汉番禺人杨孚编修的《南裔异物志》,开我国地区性物产专志之先河。隋唐是方志的发展时期,广东开始出现图经之类地志。由于年代久远,史籍失载,所知有限。宋代是方志体裁完备时期,也是广东方志发展的重要时期。据考证,广东宋代方志有101种。明清是广东方志发展全盛时期。据统计,明代广东修志224种,以嘉靖朝(51种)和万历朝(62种)为高峰。清朝广东共修志441种,其中康熙年间就修有177种,占40%。康熙朝重视修志,康熙二十二年(1683),礼部奉旨传檄全国,通志设局,限三月完成。嘉庆、道光年间,两广总督阮元重视修志。他主持纂修的《广东通志》,因“体裁渊雅,记载详核”,“其价值久为学界所公认”(梁启超:《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民国时期,国民政府重视修志,虽外患频仍,内政动荡,全国修志仍达1627种,而民国时广东只修有府志3种,县志46种。
石城(廉江)县修志的历史,在新中国成立前的情况大概是这样:
明嘉靖二十四年(1545),第一次修《石城县志》,此本已很难找到。
清康熙六年(1667),知石城县事古晋梁之栋纂修,本县人黎民铎汇编《石城县志》。康熙十一年,石城县知县高阳李琰重辑,儒学训导长乐李尚志重订《石城县志》。此本现藏北京国家图书馆。
康熙二十五年(1686),广东布政使司经历署理石城县事燕京周宗臣、知石城县事蒲坂韩镠纂修《重修石城县志》。此本现藏宁波天一阁博物馆。此本有缺漏。
康熙五十一年(1712),石城县知县孙绳祖纂修,乾隆年重印《重修石城县志》。此本现存故宫博物院图书馆。此本有缺漏。
清嘉庆二十五年(1820),知石城县事金陵周国泰、署石城县事六安张大凯纂修《重修石城县志》,内收入历代志书的序。此本现藏广东省立中山图书馆。
清光绪十八年(1892),石城县知县蒋廷桂主修,前署礼部兵部侍郎都察院左副都御史陈兰彬(吴川翰林)总纂《重修石城县志》。编纂者认为嘉庆二十五年张大凯所修的志,“其门类繁琐,且有轻重失御”,于旧修年全削去不载,且所引旧志亦不注明何志,是疏失之处。陈兰彬因此不依旧志门类分法,重新调整为8个门类,在内容上继承张大凯志而补其阙,正其陋,全书分9卷。此志编修前后达5年之久,虽曰体例仿《阮通志》,而编纂者在体例上下了很大功夫,编纂中多有创新。此志现藏广东省立中山图书馆。
民国二十年(1931),以广东高级师范学校毕业生,廉江县县长钟喜焯(合浦人)为主修;以广东政法学堂毕业,历署石城县长,吴川县知事,广州地方审判厅庭长,合浦地方审判厅厅长,广东高等法院推事,广东省政府科长,癸卯科举人江珣为总纂《重修石城县志》。在凡例中说:“志须纲举目张,始易观览。县自康熙初迄光绪壬辰,志凡六刻。张志分纲一十四,未免繁琐。蒋志仿阮文达广东通志例,稍变通之,分八纲,自属简。当今更将选举统归入人物,列纲为七,曰舆地、曰建置、曰经政、曰职官、曰人物、曰艺文、曰经述,门分类从,较觉有条不紊,披卷了如指掌。”此志现藏广东省立中山图书馆。
以上六种《石城县志》,收入广东省地方志办公室编《广东历代方志集成·高州府部》(岭南美术出版2009年影印版)
这次重新整理出版康熙六年刻,十一年增订本《石城县志》,是现存最早的县志。历代修志都以前志为基础,此志是十分珍贵的。由于体例比较完备,内容丰富,文简意赅,为历代修志者所重视。此志上编分六卷:建置、疆域、武备、风俗、物产、祀典;下编分五卷:年表、食货、人物、文苑、杂志。康熙十一年以前的石城县的自然、社会、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资料,都保存在此志中。有几点需要特别提出来,予以重视。
石城之得名及县治变迁沿革记载尤详。“碑记”篇保存了明石城县知县池阳苏洲撰书的《创立石城碑记》,云石城“以邑名言之,其地多石,四立冈阜,旋绕如城,故名。其邑故址,先在江头铺,梁废县,入罗州。宋绍兴间复置县。元皇庆间,迁县于高峰铺东黄村。天历间又迁于新和驿东,即今县治也。”这段文字把石城之得名及县治变迁描述得很清楚。
仿《史记》、《汉书》每篇之后有“太史公曰”或“论曰”的体例,此志在每篇之后有“论曰”,对本篇作总结,并说明编纂者的观点。这是颇具特色的。
保存了丰富的人文资料。如宋苏东坡在石城建“松明书院”,题“松明”两字,并作《松明火诗》、《飓风赋》;明邹智被贬石城,在石城做了大量有益于人民的事,人民建谪仙亭、邹公祠以纪念他,编《立斋遗文》(邹智,字汝愚,号立斋)以传后世;保存了《重修苏、邹二公合祠碑文》;明万历元年(1573)秋,南京刑部四川司郎中、海康莫天赋撰《平倭记》记述石城人民反倭寇的斗争。凡此种种,对我们今天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都有借鉴意义。
康熙六年刻本,是本县崇祯六年(1633)癸酉科举人黎民铎汇编,保存了许多本县诗赋,歌颂循吏百姓,表彰乡贤义士,赞扬风俗美景。这些对我们今天宣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爱国爱乡教育都有积极意义。
廉江市黎正进士文化研究室和廉江市人民政府地方志办原主任钟珠先生嘱为本书撰序,我是廉江人,义不容辞,写了以上一些文字,供廉江市有关的先生们参考。
2015年8月10日于广州中山大学康乐园
(注:作者系本籍人士、博士生导师、历史学教授、原中山大学副校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