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正(桢)进士事迹简介
黎正(避雍正讳,榜名桢),字端伯,号建峰,生于清康熙十七年戊午(公元1677年)正月二十四日,石城县(今廉江市)石城黎屋塘村人。是清朝廉江唯一一位通过殿试的进士。
黎正是清康熙庚子科乡试中式第三名经魁(举人);雍正甲辰科会试中式第一百一十三名、殿试第三甲八十六名进士。掣签福建龙溪县知县;特简授民部(即户部)主政,职司山东粮课,兼统天下酒务;晋升户部山西司员外郎,秩从五品;诰授奉直大夫。
黎正尽职爱民。任龙溪知县时,即具疏奏陈广东肇庆府瓮垌地方,界连九县,荒僻险阻,盗匪横行,请另增一营军士驻劄瓷垌山内,以资防守。世宗(雍正帝)准其奏,瓮垌地方始得宁益,居民赖之。
黎正为官清廉,在户部忧勤(任职)期间,遇事守正不阿,不事权奸。在山东任督课粮官时,兢兢业业,很有政声;曾因兼差酒务查办假酒案彰显了反腐倡廉之风,于打假方面在当时起到一定的影响。由于当朝腐败,皇亲国戚弄权横行,在错综复杂的斗争中,上官常欲中伤他,遂称病辞官还乡。附近州府官员慕其名前来拜访者,大不乏人。大学士王安国奉旨提督广东肇高学政,重其学行,三次登门造访,并劝其复出,发挥才能,移孝为忠,膺封一品以荣亲,黎正以母亲年迈需要侍奉为由婉言推辞。
黎正赋闲在乡,犹致力兴办教育,创设建峰学舍,在此執教。“近构别墅,课训儿孙;后学来谒,与讲经史、较文艺,昼夜勿休。”培养了不少人才。
《黎氏族谱》记载:黎正热心公益事业,捐资创建石桥(人称“建峰桥”),方便行人来往;出资承办海田开垦,捐为合族义田,尽归公用,作为修祠、祭祀、子弟读书膏火,周济族中贫而婚丧不能举者。
黎正生活俭朴,辞官还乡后,居处服食,不改寒素。不似某些缙绅归里,赫然自大,出则乘车骑、拥仆人,夸耀乡闾。而他与亲故往来,却偕行缓步,未谋面者,不知其为员外郎。
黎正学而不厌,晚年居于水榭书斋“宛在轩”,读书养性,日手一卷。著有《光霁堂诗文集》等,流传于世。其中《宛在轩》诗二首,正是他高风亮节的写照。诗云:
轩外环池池环城,红尘隔断水盈盈。
有时夜静同鱼乐,一叶浮空趁月明。
坐对青山面碧池,此中真趣有谁知?
飘然一我全无物,八极神游自在时。
黎正于清乾隆八年癸亥(公元1743年)三月二十三日谢世,享年六十六岁。文渊阁大学士、都察院左御史王安国亲笔撰写了《户部黎公墓志》,泐石墓旁(该碑仍保存至今),恤其生平,寄托哀思。《志》中高度概括评价黎正生平为官清正廉明的高尚品德,赞扬他尊严庄重,卓立如鸡群之鹤,是为端人;志节昭然,学养兼优,体用俱备。末有挽联一副曰:“当户锄兰悲彼美;满梁落月照遗颜。”意思是被锄的兰花令人悲悯它的芳香,满山的月光照耀着逝者的坟墓。王安国另有文章赞扬黎正学问渊博,知识全面:“叩其学则贯通经史濂洛关闽诸书,他如兵营钱谷律历阴阳,靡不穷究”。其甥两广盐运司广东盐运使庞屿也特送一副墓道联:“千载勋名留北署;一朝华夏痛西州。”
黎正进士是清朝廉江唯一的一位进士,而且高风亮节,为人正直,为官清廉,是廉江历史文化的重要见证,特别在文化强省、强市,传播正能量的今天,很有历史发掘价值,值得大力宣扬。为此,黎正后人在2013年成立了廉江黎正进士文化研究室,得到湛江、廉江市委市政府有关部门和报刊网站的大力支持,蒐集到很多实物、文字,撰写、编辑、印刷了不少资料,中山大学原副校长、历史学家张荣芳教授专门撰写了《清代石城县黎正进士留给我们的精神财富》一文,作了详尽的考证,并作为“岭南文化知识书系”单行本发行。广东省和廉江市粤剧界编写了粤剧《户部黎公》剧本,应邀参加2016年国际羊城粤剧艺术节成功演出,荣获优秀剧目和广东省2016年文艺精品,轰动一时,多地上演,好评如潮。还有七律一首《黎正公颂》为赞:
黎公正直若其名,户部忧勤有誉声。
端伯忠心忧学养,建峰学塾系乡情。
粮官本职临东省,酒务兼差属北京。
志节昭然犹宛在,碑铭墓誌石城荣。
黎正进士文化研究室
根据《石城县志》、《汶塘黎氏族谱》整理
2016.1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