廉江汶塘黎氏-黎氏族谱

五位古稀老人奔波两年 弘扬祖先清正廉洁品质
2017-03-13  栏目:黎氏动态

大型反腐古装粤剧剧本《户部黎公》创作背后的故事:

五位古稀老人奔波两年

弘扬祖先清正廉洁品质

 

黎正后裔探讨《户部黎公》粤剧剧本。

 

黎正后裔到黎正故居参观。

 

   文/记者 张雅婷

   图/记者 张锋锋

   去年,我市新编大型反腐古装粤剧《户部黎公》参加第七届羊城国际粤剧节优秀剧目展演,走上了国际舞台,并获得“优秀剧目”奖项,受到戏迷的热捧。

   一部好的粤剧,离不开一个好的剧本。《户部黎公》粤剧剧本创作的背后,离不开廉江市黎正进士文化研究室成员们的努力。研究室5位平均年龄逾七旬的老人家奔波近2年的时间,筹集资金、联系文化部门、寻找剧团、召开研讨会,最终在湛江市委、廉江市委宣传部和湛江市、廉江市文广新局的大力支持下,四易其稿,最终定稿了《户部黎公》粤剧剧本。

   创作之初

   成立研究室筹集资金

   2013年12月31日,廉江市黎正进士文化研究室正式成立。成立之初,成员们都一致认为黎正是廉江历史名人,存下大量史料,充分说明他清正廉洁,一身正气,是汶塘黎氏和廉江人民的骄傲,其历史文化价值值得进一步探讨研究。有了初步设想后,大家萌发了创作黎正粤剧剧本的想法,而黎正在京为官以及辞官还乡后教书育人的事迹将是本次粤剧剧本创作的重点。

   2014年年初,黎正进士文化研究室主任黎法钦、副主任黎法玲、黎松镛、黎法龙、黎法栋等五位老人多次和市文广新局沟通,确定黎正剧本为今年的主要编写项目,并邀请湛江市、廉江市文化部门的领导和作家一起前往黎氏大宗祠参观,见证270多年前清朝大学士王安国赠的石碑,从碑文可概括黎正生平为官清廉、品德高尚,为创作黎正剧本提供真实依据。

   剧本创作,首先要解决资金问题。2014年3月,黎正进士文化研究室决定向汶塘黎氏家族成员召开大会,向乡村父老说明这次剧本创作的目的和意义,希望大家踊跃捐款。经过多次召开大会和多方努力,一共筹集资金60余万元。

   创作经过

   费时两年四易其稿

   2014年7月初,由作家林毅、陈乃明、陈云升创作的《黎正传奇》初稿完成,剧情主要讲述黎正在京当官期间统管天下酒务的传奇故事。后来,经过廉江黎正进士文化研究室、湛江文广新局艺术研究室的商讨,决定将剧名改为《真假女儿红》,显得更为贴切。

   7月下旬,《真假女儿红》的研讨会在廉江召开,省艺术研究所所长、国家一级导演梅晓;原省文化厅副厅长、省著名剧作家陈中秋;省文艺学院原影视主任、国家一级演员林奋;省艺术研究所创作室主任、省著名文艺评论家张晋琼等专家出席研讨会,并对剧本提供了专业的意见。随后,《真假女儿红》改名为《酒吏黎正》。

   12月,广州文学艺术创作研究院戏剧室主任、国家一级编剧梁郁南,省戏剧专家欧阳明,湛江市、廉江市有关领导以及黎正进士文化室人员出席湛江市精品剧目《酒吏黎正》专家研讨会,对剧本进行详细点评。

   为了让剧本更上一个台阶,黎法钦等人频奔走于湛江、广州两地,向宣传文化部门的领导请示汇报,向粤剧界专家请教学习,从编剧、导演到音乐、唱腔、舞美、服饰、灯光设计和主要演员都邀请了我省粤剧专家加入。2015年9月,国家一级编剧梁郁南完成了《户部黎公》粤剧剧本的创作。剧本主要讲述清朝岭南廉江黎正,任职户部,为官清廉,深得民众爱戴。

   从最初的成立黎正进士文化研究室、筹集资金、剧本规划、立项、聘请作家团队、召开专家研讨会,经过四易其稿,最终完成粤剧剧本《户部黎公》的创作,历经两年的时间。在这期间,五位平均年龄逾七旬的老人家将所有的时间、精力都花费在《户部黎公》的剧本创作上,他们前后组织召开20多次大小会议,多次邀请省级专家专程到廉江参加研讨会,并与文化部门沟通、汇报剧本的创作进度。整个过程,实属不易。

   黎正后裔

   希望建“黎正纪念馆”

   在多方的共同努力下,大型反腐题材粤剧《户部黎公》正式在廉江剧院公演,引起了巨大的轰动,男女老少,举家出动,座无虚席,气氛热烈。

   2016年6月10日晚,《户部黎公》参加第七届羊城国际粤剧节优秀剧目展演,走上了国际舞台,与世界粤剧精英汇聚广州,率先在广州蓓蕾剧院打响头炮。凭借感人的故事情节、丰富的人物形象、出色的舞台表演,荣获“优秀剧目”并获2016年广东省文艺精品资金扶持项目;同年9月7日又在湛江影剧院公演,同样赢得广大观众的热烈赞赏。11月,《户部黎公》获2016年湛江市第二届“紫荆花奖”戏剧曲艺大赛铜奖。2017年1月,《户部黎公》剧目入选“2017年粤戏越精彩——全省优秀地方戏曲剧种汇演”。

   《户部黎公》能获得社会的认可和观众的好评,作为黎正后裔的黎法钦深感安慰。他说:“我们最初的想法就是想将黎正的光辉形象搬上舞台,弘扬黎正为官清廉、为人正直的品质。现在我们终于做到了。”

   “其实我们还有一个心愿。当年黎正自筹资金建起的义塾——建峰学舍旧址仍在,可是现在被作他用。后人为了祭拜祖先,只能将黎正公香炉摆设在该建筑门口。”黎正后裔黎法玲说,建峰学舍属于黎正的故居,随着粤剧《户部黎公》影响力的扩大,我们希望能在有关部门的支持下开放建峰学舍,将建峰学舍打造成“黎正纪念馆”,在屋内展示黎正的生平事迹、《户部黎公》剧照及剧情等,让年轻一代一起认识这位历史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