廉江城内有一街区(廉江中学东南隅)叫黎屋塘。因古时区内有口东西长一百八十多米,南北宽八十多米,占地二十来亩的大水塘,名叫黎屋塘(即今廉城文化宫内)。水塘形似凸字,突出顶部正中,有座水榭,额书“宛在轩”三字。据考,“宛在轩”建于清雍正十二至十三年间(即公元一七三四——一七三五年)。“宛在轩”四面环水,东北西三面是栏河走廊,门前是平台、台阶,正中是客厅,左边是卧室,右边是书房。居此之人,秋冬枯水期可步行进出。春夏雨季,靠乘竹筏出入。
“宛在轩”之西南池底,有一大片石灰石,约三亩,石面平坦,石之大小不一,形状各异。有像鱼、虾、蟹、蛙等水上动物;有像镬、灶、砧板、菜刀等厨具;有像关刀、鼓钹军旗等兵器;还有刚劲有力的“一”字石和最为吸引小孩玩耍之摇动石。这真是鬼斧神工,大自然之造化。但这些胜景平时真容难见,浸于水下,只有秋冬枯水期或排水提鱼时,才得见其真面目。当石像露出水面时,高处鸟瞰,宛如一幅镶嵌在蓝绒上的白玉雕像。其中鱼、虾、蟹、蛙等,像在水面浮游,栩栩如生,令人叹为观止。
排水期间,每当傍晚,城内许多大人、小孩都到此游乐。大人欣赏石像,说古道今;小孩追逐戏水,乐而忘返。
“宛在轩”主人,乃前清进士、廉江古代三位文人之一黎正。
黎正,讳桢,字端伯,号建峰,生于清康熙十七年(公元一六七七年)戊午正月廿四,石城县人,世居县治东南街。他是清康熙庚子科经魁,雍正甲辰科进士,历官户部山东司主事,转升户部员外郎。黎正学高品洁,为官清廉,刚正不阿,不事权奸,耻与弄权者同流合污,遭权奸中伤排斥,遂称病辞官还乡。归家后,闲居于“宛在轩”内,潜心读书,日手一卷,至老不倦。著有《光霁堂诗文集》等,藏于家中。后多已亡佚。留世者有《宛在轩》诗二首。此诗正是黎正高风亮节之写照。
诗云:
轩外环池池外城,红尘隔断水盈盈。有时夜静同鱼乐,一叶浮空趁月明。
坐对青山面碧池,此中真趣有谁知?飘然一我全无物,八极神游自在时。
黎正虽辞官还乡,其为官清廉之声望,却名闻遐迩。附近州府官员,慕其名前来拜访者不乏其人。当朝宰相、黎正年友王安国,钦命南巡广东日,重其学行,数度登门造访,并为正母撰写寿文。他离石北归时,赠予黎正《石门山别友》一诗(附后),以表情深。
每当秋冬傍晚,黎正茶余饭后,常信步白石群像上,同大人倾谈,与小孩同乐,深得城里人之喜爱。若说“宛在轩”是黎正著书立说之所,那白石像正是其接近市民之一去处。
黎正于清乾隆八年(公元一七四三年)癸亥三月廿三谢世,享寿六十有六。当朝宰相、年友王安国忽得讣报,亲笔撰写《户部黎公墓志》寄托哀思。志文镌刻青石碑上,立于墓前。志中有挽对一首,曰:当户锄兰悲彼美,满梁落月照遗颜。
因城市建设需要,今天“宛在轩”、白石群像已不复存矣,然而,前清廉江一代文人,一朝清官黎正,虽早已乘鹤西去,其美名却永远流传民间。
附:王安国《石门山别友》诗一首:
北海梅关道,南连穗石城。潮随沧海落,山与白云平。远岫呈秋色,斜阳弄晚晴。仅离三舍影,遥见半轮明。绿树栖霞锦,金波漾翠琼。牛羊来草野,烟火起柴荆。归客心千里,行途驿几程?群英罗伟饯,樽酒叙离情。风起征帆急,潮平去棹轻。鸥飞樯近白,山过目留青。对景图堪写,搜诗句易成。琼台入烟雾,儋耳限蓬赢。惜别思投辖,铭心若断缨。为公歌此曲,感激意纵横。
作者:廉江二中 黎法华
市保密局 黎 沛
本文载于二OO三年十一月十四日
《廉江报》第四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