廉江汶塘黎氏-黎氏族谱

2013-12-27  栏目:研究室成员
     子流宗长对中国黎氏源流史的精辟闸述,使人感受很深,启发很大,留下深刻印象。现我讲的源流史,是以子流宗长讲的为准绳,是从汶塘黎氏实际需要出发,内容前略后详,突出转折点,以给人一个简明印象。
     黄帝之第四代孙及公,官封黎阳国侯,及公以国黎为姓,为受姓始祖,
黎阳是黎氏发源地。
     及公传至第八代孙文魁公,始排世次,文魁公是一世,是世系始祖。
     此后,在一一段漫长的岁月里,黎氏子孙,北迁山东、山西有之;南下四川、云南有之;东徙浙江、江西、福建也有之。裔孙散布五湖四海。
     黎氏传至8 0世干公,历史出现了良变。干公,唐举孝廉,擢谏议大夫,因谏权奸而受诬被诛。后帝知其真情,遂追赠兵部侍郎,京兆郡侯,赐葬祭。从此干公名声远扬,京兆黎也因此而得名。
     干公之六世孙,8 6世衬公,后梁京兆郡侯,生五子,第三子琅公裔居高明,第四子石干公裔居新会,是入粤黎氏两大体系的分水岭。下面续讲的是琅公高明源流史。
     9 2世粤瑛公,是亲公六世孙,北宋进士授翰林,元佑二年授南雄府太守。辞官定居宝昌县大井巷,为纪念父亲把大井巷改为今珠玑巷。粤瑛公入粤比凤凰山待举公早,是黎氏入粤始祖,珠玑巷是广东黎氏祖居地。
     93世民瑞公,字景祥,粤瑛公之子,北宋朝散大夫,因金兵南侵,禀官不仕,隐居开平冈洲,后卜居黎村,为开平水口黎村黎氏始祖。
     9 4世相宸公,民瑞公之子,北宋进士,与新会待举公同葬风凰山。为了寻找相宸公墓,汶塘黎氏多人三登凤凰山,无功而返。但,黎正公中进后,回龙山乡太祖祠拜祖,并题上门对。太祖祠是否相宸公祠?有待查访。
     9 5世庆余公,相宸公之季子,南宋进士,居于高明大荫山,后迁居上迳村,为高明黎氏始祖。二OO一年,汶塘黎氏多人与仙村宗亲共七十多人,,首次同拜扫位大荫山的庆余公墓。
     1 02世始俊公,字有盛,庆余公之第七代孙,邑庠生,举孝廉,从罗俊乡仁里坊分房迁居仙村淳里坊,是仙村黎氏始祖。
     1 0 8世名秀公,始俊公之六世孙,其墓,是黎正公偕弟和子侄同仙村宗亲一起建造,位于高明长蛇岭,但今天还未找到知其位置的人。
     1 09世村翔公,生三子,镇宁(日仁)、镇南(日义)、镇可(日礼),是仙村黎氏,与汶塘黎氏世系的含接点。
   1 1 0世镇宁公之子逸居公,离家漫游高雷廉,后定居谢建,中年始入石城东南巷(即黎屋塘一带)居位。其后,胞弟逸吾公,堂弟镇南公之子逸0公,镇可公之子逸周公相继来石创业。
     逸吾公来石后,随即西去,年深日久,音讯全无。  十多年前,才知和寮一带黎氏,乃逸吾公之后裔,今已有一千七百多人。
     镇南公之子逸0公,谱载传至三世失考。其裔孙何名,居于何方,无据可查。近据仙村资料知道,镇南公之七世孙及其以后,已入仙村族谱。是否镇南公之后裔已从石倒流仙村?应作考究。
    逸周公裔居安铺大美蛹村,人口约六百人。但逸周公之予献修公却葬于大玲村后岭,白水塘村兄弟又拜扫此公,逸周公是否初居大岭一带,应查考。
      致于民雄公民表公两房,分位于横山老扬等利厕1石岭、舟头埠,人口约五百人。两房属于何祖?尚未知道,我们必须弄个水落石出,使其还本归源。
      再讲逸居公入住东南巷后,共牛六子,各子按其志愿散居创业。季子民铎公,明末举人,中举上副后,不满朝政腐败,弃仕隐居汶塘。在这里,他们农耕劳作,发展生产;设社建整,拓展汶塘文化,济公厚贫,化恶扬善,造福乡闯,深受四周村民喜爱。故汶塘黎氏之名由此而产生。
     逸居公后裔今已传至十七世,人口约一万六千人,分布廉江、遂溪等六十多条村庄。
     二OO三年,三祖两房后裔合修族谱,构建和谐汶塘黎民宗族,这是汶塘黎氏史上的一大喜事。
      回顾汶塘黎氏源流史,从受姓始祖及公至汶塘黎氏十七世孙,历经了一百三十四代(世系始祖12 7世),真是源远流长,’根源叶茂。
     水有源头树有根。我们黎氏后裔应时刻不忘报本思源,孝祖睦亲,爱国爱族。今年十一月八日,第三届黎氏后裔恳亲大会暨珠玑巷黎氏宗祠落成十周年庆典在南雄市珠玑巷黎氏宗祠举行,这是寻根问祖好机会。廉江市汶塘黎氏联祖会闻此喜讯,即组织以会长黎相福为领队的寻根问祖队一行十四人,奔赴千里珠玑,恳亲谒袒,为汶塘黎氏史上增添上光辉的一页。下面录像,是记录“千里赴珠玑,寻根回圣祠”的历程,请大家细细欣赏。
      录像引子:千里赴珠玑,寻根回圣祠。喜见四方亲,恭瞻祖先居。
      盛会况空前,迸香烟漫弥。辈辈英才出,京兆史光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