郁南老弟:
你真是高产,《郑成功》之后,这样快又有了新作,表示祝贺。
这是个“公案”戏。我最喜欢看“公案”戏,当年,《包公案》、《海公案》(大、小红袍)、《彭公案》、《施公案》、《狄公案》我都爱不释手,反复看书听戏,乐此不疲。这些作品,故事性都非常强烈,善恶分明,天理昭彰,符合主流审美。主人公都是深得民心的清官,最受富有清官情结的读者和观众喜爱。最进颇为流行的《呼家将》,其实是从《包公案》中生发出来的,可见一斑。西宫娘娘庞赛花的父亲老庞文,带着儿子庞龙庞虎四兄弟,更是最著名的“反派”角色。陈州放粮,曹州放粮,也是著名的桥段,你肯定看过王正的《包公赶驴》,那就是从曹州放粮里面生发出来的折子戏。遥想当年,那些根据公案小说故事改编的连台本,有的都达到了四十本连台。继承了公案小说的优势,好看,有悬念,人物形象鲜明,故事线索统一,深受观众喜爱。所以,四十场戏,观众观者如堵,戏剧性如何,不需多说了。我们确实应该汲取他们养分,学习他们的技巧,发扬他们的传统,再造辉煌。
你的这个戏,就有这个倾向。一反你本人过去的写戏习惯,同时,也一反我们这些年来走过的“路子”。秉承传统,向草根发展,返归传统,恢复“戏曲”本源。
其实,这些年来,我们越来越追求戏剧的文学性,追求主题的哲理和重大,追求结构的严谨和法度。不仅是距离“戏曲观众” 越来越远,同时,也逼得我们的编剧之路越来越窄,批评家也越来越在我们的所谓“文学性”,所谓“结构技巧”,所谓“社会影响”,所谓“历史价值”等等方面吹毛求疵。所谓作茧自缚,此之谓也。
戏曲,就是假定的,就是象征的,就是“民众约定基础上的游戏”。
以上这些观点,就是你的这个剧本给我的哲理启发。
这个剧本,优长很多,第一是简略,如果一般编剧,可能要写三五个剧本,也未必能完成你的这些内容。你在一个晚上,两个小时的区间,就完成了这个故事,牛逼。也许,有些地方稍显粗疏,需要仔细斟酌,但是,也要相信观众的联想能力,相信演员的表现能力。文字的完整,有时候也能造成舞台的啰嗦。
其次,桥段很好,我一贯认为,一个剧本,一个晚上的演出,必须有个好的故事,有个好的戏核,你的这个剧本,更加坚定了我的认识。这的这个剧本中,精彩甚多,最精彩的莫过“监牢替死”一折,真的出乎意料,合乎情理,符合性格,富有悬念。我大有叹为观止的感叹。不过,稍微感到遗憾的是安国的出现,太晚了,且不见智慧。这个扣子如果能更高明更智慧地解决,那就更加妙不可酱油也!可能有些过高要求了,谁让这个故事如此精妙呢!
最后,是确实做到了戏曲化。我不知道这是不是《黎正传奇》里面原来已经使用过的故事,还是你的自主创作。不论怎样说,这是戏,写戏就应该是戏。既然是戏,就会有好的剧场效果。很多剧本演出来不好看,唯一的原因就是因为剧本没有写成“戏”。
我相信,继《郑成功》之后,老弟即将获得更大的成功,我期待。
2015-9-22